这段时间,中印关系回暖,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对印加征关税,双边关系出现裂缝导致的,而另一部分原因,则是印方也有求于中方长江配资,有着希望中方能放松稀土管制的现实考量。
印度这个国家,自身稀土储量是非常丰富的,甚至在全球排名第三,大约690万吨,但无奈提炼技术过于落后,产业链也不完整,严重依赖进口,尤其是从中国进口。
在中方对稀土展开出口管制后,印度电动汽车等需要稀土的产业,就出现了停产的风险,甚至传言称其国内的稀土库存只够用72小时了。
(莫迪)
当时印方商务部长立刻通过外交渠道和中方展开了谈判,但中方也明确表态,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,印方符合规定的申请,中方自然会予以批准。
中方这边不给开绿灯长江配资,那么就去找别的国家试试。据莫迪自己透露,他在八月底赴中国参加上合峰会期间,其实就和缅甸军政府首脑敏昂莱见了一面,当时两人就讨论了稀土开采的问题,但最终结果似乎并不如意。
中缅两国都碰了壁,而国内企业还都非常着急,这种状况下,印方也只能通过一些歪门邪道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了。
日前,知情人士就透露称,印度正在同缅甸的克钦军进行谈判,希望能在他们的帮助下,从缅甸获取稀土样品。现在,印度矿业部甚至已经向国有和私营公司提出了要求,希望他们能找到办法,从缅甸的东北部克钦独立军控制的矿山收集到一些样品,拉回来之后在国内实验室进行检测,看看这些样品是否含有足够的重稀土,来满足电动汽车和其他先进设备的需求。
此外,还有消息称,印度外交部在今年七月份的时候,就曾与克钦军举行过一次线上会议,这也是印度政府首次与一个非国家体进行了接触,这也说莫迪现在确实是没有办法了。
而克钦军这边,似乎也有意和印度达成合作,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收集样本供印度分析了,同时还在评估未来是否有可能向印度批量出口。
(克钦军)长江配资
站在印度的角度来看,能找到稀土并达成合作,自然是一件好事儿,但麻烦的是,就算克钦独立军愿意把原矿卖给印度,两家要是没中国帮忙,照样没法把土疙瘩似的原矿,加工成能实际用的稀土材料。
稀土加工最核心的难关就是分离提纯。举个例子,重稀土里的镝和铽,是导弹制导系统的关键,没有这俩元素,导弹可能连目标都瞄不准。但要把这俩元素从一堆稀土里分出来,得用一种叫“多级逆流萃取”的技术,简单说就是像筛沙子似的,一层一层把有用的元素精准筛出来。可全世界99.9%的重稀土分离能力都在中国手里,相当于是中国的独家配方。
而印度企业最多只能提纯到82%的纯度,这样装到军工产品里,稳定性根本不达标。克钦独立军那边,也只懂在山里挖原矿,连最基础的粗炼设备都没有,过去这么多年,缅甸90%以上的稀土原矿,都是先拉到中国云南的工厂加工,变成能用的材料后再出口,等于克钦早就习惯了靠中国才能变现。
除了指望克钦,印度这些年还想自己建一条从“挖矿到加工”的完整供应链。但这事比找外人合作还难,简直是一步一个坎:
第一个坎是找矿难。印度虽然在拉贾斯坦邦发现了新的稀土矿,可80%的矿区都在生态敏感区,要么是老虎保护区,要么是原住民的聚居地。要开矿得先过12个部门的审批,光环境影响评估就得2年,去年提交的申请,到现在还没批下来。
第二个坎是成本。印度自己炼稀土,成本比中国高太多了。比如中国用原地浸矿技术,往地下打井灌化学药剂,就能把稀土溶出来,又省水又省人力;印度还在露天挖矿,挖1吨稀土得先挖掉3吨石头,光人力成本就是中国的2倍。
(稀土开采)
第三个坎是政策。印度有个《原子矿物法》,规定含铀、钍的稀土矿只能由国企开采,私企想参与都不行。可印度国企效率极低,去年勘探稀土的资金只花出去了30%,还不如中国一家民营稀土企业的投入多。后来印度想改政策,给私企开绿灯,又遭到军方反对,军方怕私企把稀土卖给其他国家,影响印度军工供应,两边吵了大半年,政策到现在还没改过来。
更要命的是,中国早就把稀土的全产业链攥在手里了,从挖矿的设备、分离用的化学试剂,到最后造磁体的技术,中国都有专利。印度想自己造,要么交高额专利费,要么只能造性能差一半的次品。
所以现在印度陷入了一个死循环:想摆脱中国,就得自己搞加工、建供应链,可搞这些又缺技术、缺基建、缺资金;想找别人帮忙,要么被法律拦住,要么成本太高;就算从克钦拿到原矿,也只能堆在仓库里,变不成能用的材料。
说到底,印度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稀土矿,而是有没有把矿变成能用材料的能力。中国的优势早就不是有矿了,而是从矿到产品的每一步都能自己搞定,这才是印度最难突破的地方。所以所谓摆脱对华稀土依赖,恐怕喊多久也只能是口号了。
金鼎配置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